真正厲害的人,都是“反內耗”體質

來源:長江商學院 發(fā)布日期:2021-09-02

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:


工作稍有失誤就輾轉難眠,擔心領導不認可自己;


沒及時得到客戶回復,就開始胡思亂想;


遇事左右為難,糾結很長時間。


當你陷入了這樣的情緒之中,說明你正在經(jīng)歷精神內耗。

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你只有100%的能量,80%都在自我內耗,行動力自然減弱。


“將軍趕路,不追小兔?!甭斆鞯娜?,懂得把時間專注在重要的事上。內耗嚴重的人,才會把時間用在糾結、焦慮上。


真正的高效能人士,都是“反內耗體質。周五與你分享這篇文章,希望對你有所啟發(fā)。

來源 | 樊登讀書



01

讓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

而是內耗 


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:


 “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?!?/p>


人是有智慧的生命,因為我們的思考能力,文明不斷發(fā)展。可是當我們的思考能力變成胡思亂想的時候,只會精神內耗。


有一部參與國際短片大賽競選的影片,名為《星期六》。這部意大利小短片只有3分鐘,劇情卻很寫實。


周六的早晨,獨居男子一邊啃著香蕉,一邊思考著今日打卡清單。


他盤算著,等會要洗碗、洗衣服,支付賬單,清潔浴室,丟垃圾,打電話給老媽,然后晚上再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。


在真正開始做這些事情之前,他把整個事情預想了一遍,所有可能會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結果。

他在腦海中反復盤算,試圖找出最佳方式;大量情緒被消耗,瑣事卻越積越多。


就這樣,日暮黃昏,月落樹梢,一天很快就過去了。


片中的男主就是典型的內耗型人格,被內心的糾結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。


明明做事情只需要兩小時,提前消化掉自己“要去做”這件事,以及提前預知所有可能出現(xiàn)的結果,再到下定決心鼓起勇氣開始去做,花了八小時。


還是帶著排斥和負面的心態(tài)。最終導致一整天沒干什么事情,卻感覺身心俱疲。



真正讓你覺得累的是這些未知的情緒內耗,而真正能幫助你進步的是你的行動力。


內卷無處不在,有太多東西在消耗我們的精力。


生活的瑣碎、工作的壓力、人際關系的煩惱、家人的期望、消費主義的控制。


而真正厲害的人,都是“反內耗”體質。


90歲仍未退休的心理醫(yī)生中村恒子奶奶,用一輩子寫就一本哲理小書《人間值得》。給這個人人都有“內耗病”的時代,開出了一劑真誠的良藥。


為什么我們總是感到焦慮與疲憊?


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是因為對未來考慮太多導致精神內耗嚴重。


長此以往,身上背負的行囊就會越來越沉,未來也不會如愿所至。


恒子奶奶認為:“憂慮未來于事無補,誰也無法預料未來?!?/p>


年輕的時候憧憬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,結果嫁給了一個不顧家的酒鬼,只好一邊做著繁重的工作,一邊撫養(yǎng)著嗷嗷待哺的小孩,一邊還有做不完的家務。


但恒子還是該吃就吃,該睡就睡,好好對待生活。


在她的身上,看不到任何執(zhí)念。一旦執(zhí)念太深,就會有怨念。


當我們停止內耗,把目標放在重要的事情上,然后一步步積極行動,就會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憂慮在不知不覺中煙消云散。


02

一個人最大的內耗

是不放過自己


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書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(yī)生》里說:


“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,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?!?/p>


一個人最大的內耗,就是不放過自己。心里始終就像住著兩個小人,不斷打架。


其實一直和自己斗爭的不是外界或他人,而是那個高敏感、低自尊、完美主義傾向的自己。


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:“為什么說內向的人精神內耗很嚴重呢?”


網(wǎng)友@安曉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:


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門,要掙扎許久;


想在課堂上發(fā)言,要在心里掙扎無數(shù)回;


聚會時企圖加入群聊,卻一句話也插不上;


發(fā)個朋友圈、公眾號要焦慮失眠一晚上。


內向性格的人一般高度敏感,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(tài)度和看法。


在人際交往過程中,總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、有哪句話說得有問題、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,甚至會因為這些想法感到焦慮。


別人隨口一句話都能暗自揣測很久,越想越多,整個人陷入毫無意義的思考之中,拼命跟自己過不去。


同時,高敏感型人格會給自己制定很高的標準,以至于對待自己太過苛刻。


而高標準往往跟低自尊緊密相連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缺點就很容易產生自責或自卑的情緒。



薩特的小說《墻》里,有句話我很喜歡:


“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克制,是一件很愚蠢、很內耗的事情?!?nbsp; 


我們很多的不快樂,就是因為被頭腦中的各種念頭纏繞。


精神損耗嚴重,會影響我們做出有效的判斷,無論是學習、工作還是人際交往都會更加吃力。


學會接納自己,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簽,是減少內耗的開始。



日劇《我們無法成為野獸》,講述了內耗型人格的真實“社畜”故事。


在人們眼中,女主深海晶每天笑容燦爛,是一個工作和戀愛都做到完美的全能30歲女性。


事實上的她,只是為了周圍人的眼光而不斷忍耐,內心對工作和戀愛都很疲憊。


每一個人都想成為野獸,卻因為內心的考量,活得束縛又艱難。


當我們不再去討好所有人,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,才會活得更自由。


我們是生活的創(chuàng)造者,而不是被動適應者。


03

停止內耗,把精力用在對的地方


史蒂芬·柯維在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中提到兩個概念:影響圈和關注圈。


「關注圈」是指我們日常所關注的事情,比如家庭、天氣、健康、事業(yè)、時事等。


「影響圈」則是指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影響或改變的事情,比如學習成績、工作表現(xiàn)等。


這個概念核心是提醒我們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,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可控的方面。


一般而言,一個人的關注圈會大于影響圈。


就像如果你想升職加薪,就去努力做業(yè)績,影響老板的決定。


但如果把目光放在關注圈,抱怨老板不賞識自己,只會把大量時間浪費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,就容易陷入深深的無力感。


要想減少內耗,成為高效能人士,我們就要學會縮小關注圈,擴大影響圈。


積極主動的人會更專注于“影響圈”,不會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緊盯不放。




愛好,是消解情緒內耗的一大良藥。


今年高考成績公布的時候,幾家歡喜幾家愁。


安徽的張同學查到自己高考總分數(shù)529,不是很理想。


他沒有一蹶不振,更沒有一味沉溺在悲傷的情緒中,而是獨上二樓拉二胡。


樂曲凄涼,同時懷有希望。


他已經(jīng)做好了復讀的決定,就不再糾結于過去的失敗,讓負面情緒消耗自己。



人生難免有苦悶時,愛好能提供一個無人打擾的小世界,暫離生活的煩惱,給你力量重整旗鼓。


行動力,是解決自我內耗的關鍵。


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卡倫·霍妮在《我們內心的沖突》一書中提到:


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沖突,并尋求解決的方法,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心的自由。


內耗的漩渦,是翻來覆去思考和反復糾結造成的。


我們總在一些沒必要的地方花心思,該盡力的地方卻總是敷衍。


自我內耗只能讓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,卻會極大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資源和注意力資源。


思考后立馬行動,行動是減少損耗最有效的方法。


你在自我內耗上多花一份時間,就等于少了一份時間去解決問題。


在面對一個高難度的任務時,我們往往因為應對方式的復雜冗長,而初始行動力很弱。需要學會把目標拆分為階段性的小任務,提高行動的初始力。


從每一個能夠完成的小目標開始,而每一次小目標達成,又給我們創(chuàng)造了更大的動力和熱情,從而形成積極循環(huán)。



俗語說:


“將軍趕路,不追小兔?!?/p>


聰明的人,懂得把時間專注在重要的事上;內耗嚴重的人,才會把時間用在糾結、焦慮上。


任何時候,我們都是自己心理苦痛的制造者,也是唯一的終結者。


end

責任編輯:manager
top